读书记
活的越来越浮躁了,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好好地坐下来读一本书了。虽然有时为了打发自习课的时间,读些青年文摘、科幻时间之类的杂志,但是为了打发时间而读书又怎能算是真正的读书?
小的时候,我是酷爱读书的,但是那个时候课外书少的可怜,我就读语文课本。每到新的学期,语文课本一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从头到尾一篇篇读下去,大约一两日就读完了,那个时候读书的熟读还是比较慢的。可是一个学期才发一本语文书啊,这当然满足不了我的渴求,于是就读一些配教材发的作文书。每次到姥姥家去,就会到一个教学的姨那里要书看,她的家里有很多语文课本,有当时的版本的也有以前的版本的,我就“孜孜不倦”地读。这成了我“爱学习”的象征,多年以后知情的家人和亲戚还会对我说,你小时候多么爱读书爱学习啊长大了就不好好学习了云云。
说说课外书上小学时还读过几本《故事会》,那是大姑从她家拿给我看的,第一次看到那书我都会傻了,心想怎么这么好看啊!可惜数量有限,一共也就那么几本。关于《故事会》初中和高中时也偶尔读,但是已经没有小时候的那种酣畅淋漓了,不知道是故事讲的越来越无聊,还是我的阅读需求越来越高。上了大学之后就再也不碰故事书了,因为那书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小说书是一本叙述朱元璋打天下的演义体小说,因为那本书没有封面,前面还少了几页,所以我一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这本书来的很蹊跷,我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个时候家里能读的书我都已经翻出来读了多次了,可是突然一天下午,我在西屋桌子上发现了这本书,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这就是小说,只是觉得与故事会不同,是“很长很长的故事”。当时那个爽啊,似乎是久旱逢甘霖,当时是暑假,从下午读到晚上,第二天接着读。我的这种举动引起了奶奶的注意,发现我看的是小说,就对我说这是小说不要读,家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这么早就看小说,仿佛小说是什么毒草似的。当时正读到一半,我怎么舍得放下,就加紧读。后来读到剩下不到一百页了吧,奶奶看我读上瘾了,就把书给放起来了。郁闷啊!不知道朱元璋和他的兄弟们都怎么样了。后来无意中发现书在席子下面压着,估计是爷爷或奶奶拿着读呢,我就偷偷地加紧读完了。现在想来那本书写的真是精彩啊,口水ing,而且艺术性还挺强,描写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郭英时还用了“这正是+一首诗”的格式。
高中的时候班里号召订书,我就订了一本《数理化XX》(具体名字忘了)和一本《课堂内外》。《课堂内外》好啊,除了英语、作文、学习方法之类的文章外还有一些描写同龄人生活的文章,真的是有内也有外。此外高中时还读了梁实秋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谈吃》之类,那是一种“全新的”散文、与语文课上学习的散文写作手法和内容完全不同的散文,语言淡然,也不一定有什么积极高昂的主题,但是看了之后让人感觉很淡却很熨贴。当时还不知道梁实秋是谁呢,更不知道是国民党“那边的”。散文集是叔叔的,在他柜斗里扔着,我每天睡觉前就看几篇,而不是像看小说那样一口气就想读完。后来叔叔知道我在看那书就对我说暂时先别看先顾着学习,以后有机会再看。我是不太赞同的,读此类书好处太多了,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开阔了视野,我记得我就是从梁实秋的散文里得知西雅图这个美国地名的,此外还让我学会了课本之外的写作手法,对作文帮助很大。后来读董桥的《没有童谣的年代》(也是散文集),就对散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高中时有一阵子轰轰烈烈的“新概念作文”风。那个时候新概念是时尚啊!作文大赛获奖了免试上名牌大学,晕,现在还觉得这样有些草率。班里有人在书摊上买盗版的《第X届新概念作文集》,大家就传着看。 就是从那时候起知道韩寒、张悦然等人的。现在还记得有一篇文章就单单把几个词汇用线连起来,还获了一等奖,我以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有点取巧,不过当时的新概念相当不成熟,只将“新”,无厘头也不管了。后来读了些由新概念引发的系列书籍,以及开始风靡的网络文学读物,《三重门》、《像少年了,飞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雨衣》、《悟空传》等等。暂新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让我和我的同龄人明白了文章还可以这样些!不过现在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此类读物大学也读过,韩寒的《一座城池》、郭敬明的《幻城》、《夏至未至》、还有饱受争议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以及安妮宝贝的《莲花》,等等等等。
武侠我看的倒是很少,也就金庸古龙的很有限的几部,《天龙八部》两个月前才完整地读一遍。感觉太长了,刚开始看还挺有意思,到后来就烦了,看来人浮躁了不好,书都读不下去了。最近看了些“铁血文学”或同类读物,《狼图腾》、《冰是睡着的水》、《暗算》、《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感觉很平淡。
回过头看自己与书的这些渊源,还有记忆中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书名,感觉有点恍惚。是书,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它的作用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比拟的。希望以后的日子里,还能坚持看些书,看些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