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春秋阁有一幅对联,“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作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文夫子孔子作《春秋》,武夫子关羽读《春秋》,都是大家熟知的历史。那么孔子写《春秋》,里面都是些什么内容呢?

荆州春秋阁

可以说,《春秋》是一部鲁国简史加国际关系史,内容非常简单,基本上每年只记录几件大事,每件事也只有一两句话。前后两百多年的事情,都是这样非常寡淡地记录,没有细节描述。

那么,孔子写《春秋》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不单纯为了记事。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当时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借这些事来评判是非,表扬好人好事,批判坏人坏事,让天下万世的人心生忌惮,这实际上是在做出符合“周礼”政治正义性的解读。所以,后来孟子就讲,“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依靠这样简单的记叙,似乎并不能评价是非。举个例子,对于赵盾与晋灵公冲突的事件,《春秋》里,孔子只有简简单单八个字的描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晋国的赵盾,杀了他的国君夷皋。单凭这几个字,似乎不好论是非对错吧?万一赵盾是商纣王这样的昏君呢?

这就要说到《左转》了。《左转》全名《春秋左氏传》,是专门为《春秋》编写的教辅资料。《春秋》中一笔带过的史实,在《左传》中均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关于赵盾弑其君夷皋的故事,实际上也并不如字面那么简单,里面反而有很多迂回曲折,都是《左转》给详细记录下来了。而记录这件事的史官,名为董狐,所以也就有了后来“董狐直笔”这个成语。

回到开头,关羽读春秋也就更合情合理了,《春秋》实在没什么趣味性,实际上关羽读的是《春秋左氏传》,所以呢,孔夫子作的春秋,与关公读的春秋,还真不是同一部《春秋》。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